3月3日起 上海快递家政人员满足条件可进入小区服务

  3月3日下午2时,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。

  快递、家政、维修人员等

  出示绿码且体温正常、登记后可进入小区服务

  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介绍,上海因时因势优化社区防控策略,各区因地制宜完善防控举措,巩固已经出现的“向稳向好”的防控态势。根据社区疫情防控的新态势,上海进一步优化了社区疫情防控的操作口径。

  目前,结合推广使用“健康随申码”,明确快递员等物流人员,家政员、护理员等服务人员,水、电、气、通讯等公用事业设施维修人员,符合一定条件的(能够出示“健康随申码”绿码,体温测量正常,已做好登记,服务人员已经相关居民同意),应允许进入小区。其中,快递员可进入小区进行无接触式投递。此外,进入小区看望父母、子女、亲友的人员也参照上述标准。

  此外,为解决返沪人员的居住问题,明确了在租约期内且体温正常的返沪人员可以正常入住,如因房东不愿续租导致居住无着的,由居村委会出面协调,或由各区安排辖区内的住宿资源予以过渡,单位或个人承担一定费用。

  针对部分跨省司乘人员,明确了执行湖北省包机任务的机组人员,在确保做好个人防护、遵守不接触原则、完成航空器消毒等安全前提下,任务完成后无需进行医学隔离观察;短期向疫情重点区域运送物资的司机、装卸工等保障人员,原则上可不需采取隔离14天的措施。

  曾群表示,这些举措,既保证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有序不松劲,又有力地保障了复工复产复市,方便了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。

  入境人员管理一视同仁

  组织外语志愿者协助登记

  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表示,上海明确了对境外入境人员的管理,应当纳入现有疫情防控管理的政策体系,并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。

  在做好入境人员疫情防控管理的同时,上海也注重跟进服务:

  在入境时,有关部门会发放多语言模板的疫情防控宣告书,帮助入境人员更好地了解和遵守防控措施;

  在进入小区时,街镇、居村要按照规定加强落地管理,同时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工作,寓管理于服务中。比如,针对外籍人士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,有的小区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组成社区工作者、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和外语志愿者“三人工作小组”,上门登记核对外籍住户信息,消除“听不懂、看不明”带来的沟通障碍;有的小区还实时用外语发布小区最新防疫动态信息,向外籍住户及时、准确地传递防疫信息,消除紧张情绪,赢得工作主动。正因为工作做得细,不少社区的境外入境人员也积极配合,有的入境抵沪后,第一时间就主动赴社区登记,主动接受隔离健康观察。

  “我们也真诚欢迎广大市民群众提出更多更好的合理化建议,让社区疫情防控举措更加精准、更加科学、更有实效。”曾群表示。

  哪些情况要隔离观察?

  哪些必须集中隔离?

  上海市民政局分类解答

  在社区防控中,哪些人员需要隔离观察,哪些人员需要健康管理?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为市民分类解答:

  重点地区来沪返沪人员,必须严格实行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,一律不得外出。出现发热症状的,按规定立即就诊排查。

  密切接触者,即与“疑似病例、确诊病例、轻症病例、检测呈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”有密切接触情形的人员,必须实施集中隔离观察。

  居家隔离观察和集中隔离观察的解除证明,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。

  同时,对来沪返沪的特殊行业从业人员,如从事教育、托育、医务、家政、护理职业的,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的从业人员,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:

  ■ 单位有隔离条件的,实施单位隔离健康观察;

  ■ 本人有居所的,实施居家隔离健康观察;

  ■ 本人无居住条件的,实施地区集中隔离健康观察(单位或个人承担一定费用)。

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物业、快递、公交、出租车等行业的从业人员,统一由单位安排隔离。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期限为抵沪之日起14天。

  此外,上海对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以及治愈出院人员,继续实施14天的健康管理。

  小区出入证无统一要求

  不能强行限制每户发放张数

  疫情防控期间,上海有些小区给居民发放的出入证限量,不是人手一张,造成一些不便。对此,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强调,关于“小区出入证”的管理,上海全市面上没有作过统一的要求,这是居民群众通过自治方式,进行小区自我管理的一种举措。“我们认为,居民、业主可以通过讨论协商、制定公约等形式,对小区管理提出一些自治举措,当然这些自治举措要合法合规合理,也要合乎人情。”

  实行“出入证”制度,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规模家庭的出行需求,不同职业群体的出行习惯,不能强行限制每户发放张数、限制每日进出小区次数和时间等,要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。

  曾群表示,总的来说,制定“出入证”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,是基层努力织密社区防控网的举措,是值得肯定的点子和办法,但在落地实施过程中,怎么把一些实施的环节、落地的措施想得更精细、更周延、更人性化些,从而把好事办得更好,也是对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。

www.xuanchengluntan.com 宣城论坛首页